供需对接平台 中国工具模具设计研究公共服务平台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溯洄学院>溯洄Family

“溯洄三国者分享会”第二期第三场

返回 »2015-05-01

“溯洄三国者分享会”第二期第三场即将开场,从第二期的第三场开始,我们的分享会将邀请不同的神秘嘉宾到场,可能是同行前辈,也可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让我们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听听来自其他领域或前辈的声音,除了当下的教诲,更希望得到的是我们未来的成长。这期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溯洄分享会记录

主  题“设计案例分析之我见地”   

特邀嘉宾:王日华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时  间:2015年4月30日 17:00—18:00

地  点:溯洄会议室

人  员:应到全体人员              勤:陆逊

分享者:赵子龙、马超

主持人阿瞒 

记录员奉先

拍摄员:马良

会议内容:
翼德 

溯洄三国分享会在开始之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常务副理事兼秘书长王日华先生。首先,我们很感谢王秘书长在百忙之中抽身到场参加我们的分享会,让我们再次热情欢迎。下面让我们的王秘书长给我们先讲两句。

王秘书长:

(讲话前王秘书长热情的和溯洄的小伙伴互换名片,同时与大家亲切的交谈。首先很感动,明天是五一节假日,今天很多企业都是提前一个小时下班了,但是你们却利用这最后一个小时进行内部学习分享。你们应该都知道,2015年两会中明确指出文化改革:书香社会(中国人不能再被舆论笑为“没文化”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提到了一个新词,叫中国要建“书香社会”。重点的措施很多,其中讲到倡导全民阅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都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读书、有文化,应是过一份有尊严生活的重要基础。)当然,我们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也在全面推动读书会,当我收到溯洄的“分享会”邀请函时是很欣慰的,当然我更期待你们的分享。

阿瞒 

再次感谢王秘书长的致辞,在小伙伴开始前,我们将分享会的规则再次重申一遍(现场为特邀嘉宾解释和说明,由于和前两场的规则一致,小编此处就不再重新编辑咯~)。我们年轻,同时我们有激情。下面就有请我们的马超给我们带来他的分享。


马超:

我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做设计。”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所思,转眼间出来工作也有一年了,选择设计这个行业,并非如理想中的那么一帆风顺。但是在溯洄我找到了设计的乐趣。在溯洄成长的收获和提高,找个时间我要准备一下拿来分享。现在我只是把近期在设计中,遭遇到了瓶颈,而且做设计的时候也显得异常烦躁。在这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这里我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问题一:设计想不出来?
    做设计我们刚开始的套路基本就是:项目下来然后带着项目就在网上晃悠,有时候无意间看到某些图,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想法,然后将想法发散下去,以至于最终项目的结束。往往项目下来了,大家一起做,但是有时候自己焦头烂额的时候,却看到总有人能神色自若不急不燥的,轻轻松松,很随意。我们都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东西,但是为什么自己的就少那么点意思呢。每个人都会有想不出来的时候,但是别人能有很轻松的完成,是因为有诀窍的,诀窍就是进度管理能力与丰富的判断经验。就比方一轮项目提案周期为五天,草图,建模,提案,三步走,然而别人就会很轻松的将五天时间合理的规划好,两天草图,两天建模提案,最后一天来总结项目的得与失。那么回想过来,反思自己,我这几天是怎么过来的,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总讲究尽善尽美,更多的时候总是在跟自己死磕,就拿画草图的时候来说,总是画来画去,画着画着,没达到自己的期望整个人状态就开始不对了,死磕的结果就是最终的出产会差强人意,草草的结束交差,以至于最后结果都缺乏推敲,我的这个习惯其实是不好的,其实设计很简单,是我自己把他弄得复杂了,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综,特别是在现如今商业设计的前提下,弄明白设计需求,延这设计需求往下设计就行了,我有点过于急于求成,但是这是急不来的,要耐住行了,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设计在于积累,当有一天积累够了,那么设计起来就会变得更加的惬意了
产品设计中常见的五个误区?
1.对设计探索的过分约束

    在实际工作当中,通常有两方面的因素在制约着我们对设计的探索。时间“快速迭代”这件事对于产品团队来说通常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做出一些小的调整,还是耗上六个月去抛出某种大的改进?相信绝大多数团队在绝大多数时间会选择前者,我个人也是如此。你在三个月内能基于现有产品做些什么?通常只能做些小规模的迭代。在某些特定的产品阶段,这无可厚非,尤其是你的产品基本稳定,你很满意于它现在的规模和功能,只希望不断进行打磨。不过,如果你希望产品当中能够有些什么东西可以使用户在认知与行为层面产生调整,那么你很有可能需要从产品框架与模式方面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下,要打破惯性,不要指望像以往那样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打造出能满足这类需求的解决方案。风险,如果一切看上去都还不坏,那么想要通过系统级的改造来颠覆现有模式的想法听起来会让人觉得疯狂甚至愚蠢 - 你最终做出来的东西可能还不如现在的好用;即便产出确实很优秀,用户也很可能不买账。做出改变,接纳新事物 - 这些事情背后的风险有时是巨大的,但真的巨大到我们如此的恐惧以至于会将几乎所有新设计方向的探索都扼杀在摇篮里吗?当有新的设计思路出现时,试着抗拒内心当中本能一般的恐惧,在团队中发起评估,从风险回报比的角度看看是否值得一试。多数时候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得出肯定答案的几率一定会比不发起这种评估的时候要高,显然。
2.过早的定义解决方案
    这是一种典型错误,很常见:你正在探索一个概念很大但模糊不清的产品需求,突然间脑子里有了很酷的想法,你画了些草图,感觉还不坏,很有潜力!你迫不及待的开始制作mockup甚至是高保真原型,然后开始发现各种问题,例如背景是白色还是黑色比较好呢?或者这些按钮应该做成圆形?你发现自己逐渐淹没于这些细节问题当中,思路开始混乱无章。在你即将崩溃并决定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大局时,你已经花掉了80%的时间。也许你的天资能够确保你首次尝试便能成功,也许你确实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但我个人从不认为这些是靠得住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好不要和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主意坠入爱河 - 在探索阶段多花些时间去思考不同的流程与模型,只有在理清思路并确定某种模式足够“硬”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考虑交互与视觉实现方面的细节问题,否则你就像是在泰坦尼克号上整理桌椅,高成本细化工作毫无意义。我时常看到设计师们过于迷恋某种思路,以至于无法或不想给自己留下任何空间去探索不同的方向,而遗憾的是,那些方向上往往存在更具潜力的解决方案。
3.把漂亮的模型当做好产品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某个设计师精心打造出一套非常考究的模型,范例内容很有吸引力,配图都是专业级的照片,里面都是脸上绽放出笑容的人。对这样的演示,大家会普遍认同,不会有太多质疑的声音。当一个东西看上去很好时,你通常会觉得它本身就是好的。再优秀的设计原型也难以全面而精确的反映出实际产品在运作当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可能性,我们时常会忽略掉一些问题。原型当中用到的都是高质量的照片以及精心排版过的文字内容,但如果你家产品的目标用户在多数典型情境当中上传的照片都是质量很普通甚至偏低的话,又该如何呢?或是你展示了一些漂亮的功能,用来基于各类数据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建议,但你家的系统当中可能没有足够的数据去支撑这样的功能?或者你在安卓版本的设计方案中用了太多华丽的动效,却发现多数目标用户还在用着5年前的系统?漂亮的模型是优秀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全部追求,仿佛将一张精美的PNG或是动效GIF放到网上获取大量赞许就能实现设计师的人生价值一样 - 如果你要做实际的产品,就必须理解技术、设备、用户、内容等等各方面的制约条件,然后与你设想中的理想方案结合在一起进行权衡。
4.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简约,以致破坏实用性
    作为设计师,我们都会追求外观上的美好,这种特质甚至会超越工作本身,而扩展到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例如居家装潢、衣物饰品及家电购买等等。我们不仅希望产品能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看上去要漂亮,甚至希望能独特到给人留下非常新鲜与惊奇的印象。不幸的是,这种渴望在很多时候过分的强烈了,名义上对于外观与形式的追求使得产品对于普通的目标用户来说在可用性方面大打折扣。“目标用户”的概念在这里很重要,因为它为评估设计方案是否优秀提供了最基本的上下文环境。如果你的产品只是面向设计师群体的,那么放开手脚去做吧,干掉一切看上去碍眼的文字元素或按钮,全部基于手势操作 - 即使父母一辈不知道如何操作这样的app也没关系,只要其他设计师们理解这个产品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的产品是面向更多的“普通人”而存在的,那么你必须明白,简单直白的文字元素、表意清晰的图标、深入人心的交互模式都能实实在在的帮助人们更轻松的使用产品完成任务,哪怕这些元素让界面看上去不那么简约,不那么创新。要知道,真正会让更多普通用户愤怒的是难以尽快找到自己所需的功能入口,而不是设计师眼中不那么美观的字间距。
5.忽略了产品之外的体验
    我们通常都会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负责的“项目容器”内部,去精益求精的打造流程框架当中各个环节的体验,甚至也包括相关的设置界面或出错提示一类。但我们有时可能会忽略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首先确保用户能够进入我们所设计的这套体验当中。例如,对于某些类型的app来说,通知提示是重要的入口之一,而多数设计师对于提示信息的关注显然不及对于app内部相关界面的重视程度。另外,新功能在app内部的入口是否合理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有时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你对功能模块的百般打磨可能赶不上对入口进行优化来的更加成功。此外,如果你希望用户能从竞品转移到你的产品上来,那么有哪些障碍是有待消除的?譬如提供轻松的内容转移功能?不要忘记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人们能从哪些途径了解到你家的新产品或新功能?他们会怎样理解或是怎样谈论起这些?在这个年头,你打造了某种东西,不意味着用户一定会来使用 - 除了关注产品内部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怎样引导和帮助用户首先进入你的产品。
问题二:设计要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做完了呢?
    A:设计是没有做完的一天,要不断的追求进步之类的;
    B:「时间到了就做完了」,对于设计的人来说真是一针见血。的确,时间到了没做完也完了。其实设计没有没有谁比谁厉害,有时候败就败在别人比比多想了一点或者是经验比你多点儿。设计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这些都要看自己怎么理解了。其实所谓经验,指的就是时间所积累出来的能耐。每天我们接触着大量的设计以及设计知识,通过看着,摸着,听着逐渐形成我们的知识库,成为供给创造与判断的养分。想法就象是一张张印着生活经验的透明片,经过不断的重叠之后,就能看见全新的样貌与自己的特质,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练习,练习让想法转化成形的功夫。王家卫在拍摄电影《一代宗师》的工作纪录时曾提到:所谓功夫就是时间,我认为做设计和学功夫一样,都得花时间才能逐渐从招式(形式层面)进入力量(技术层面),之后逐渐接近其核心(精神层面),其中所有的理解都是来自于不断的练习,这如同演奏乐曲,必先有卓越的技术后,才能深刻地融入个人情感,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我个人觉得设计其实没有什么黄金法则,试想全世界这么多的设计师,如果都用相同的几套模式,不是很无趣吗?虽然从想法到方法的路上没有固定的套路,不过最有趣反而是:因人而异的思考逻辑而使设计呈现的多样性,在不同路径上的采集,所得到的通常也是相异的结果,而且思考回路的建立,往往是肠枯思竭时的压箱宝,就算有时不是石破天惊、绝世惊艳的作品,但总是能够维持水平之上,况且我相信没有100分的设计,却有100分的执行。

郭嘉:

关于马超说的第一个问题,“做不出设计”,我觉得应该在前面加个“好”字,“做不出好的设计”,这个才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做出设计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在公司的项目流程里也表述的很清楚,按照基本的设计流程下来(清晰设计要求-拆机-使用体验-前期调研-问题点提取-设计亮点展示等)。这个就能保证设计是可以正常出品的。当然,现在马超有设计的瓶颈期是好的现象,就像我们之前学习绘画一样,总有一段时间是画不出来的,但是越过了这个阶段就提升到下一个阶段了,马超有问题说问题,这个很好。但是作为“好”的定义,就较为宽泛,我们需要什么是好,可能更多是适合的、恰当的才是好的吧。

第二个问题是执行力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思想只需要一个人,但是执行需要一群人去做,这样才能将这个思想的价值无限放大和保证其完整性。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有思考,执行力的加强也是刻不容缓的。

王秘书长:

关于这个“做不出设计”,加上“好”字或者不加。我这里提出我的观点,马超的观点上不加“好”,也是能理解,按照马超现阶段的情况,他能有这样的结论也是属于他这个阶段该有的状态。作为郭嘉有设计经验的,说加上“好”设计的建议也是可供参考的,设计师就是不能停止追求的。设计来源于生活,众所周知,看见不等于发现!这里我想问问在座的有在一线生产车间做过的有几个?(翼德、典韦举手),对生产工艺的基本内容: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装配等不同的工艺过程了解吗?在学校里,学校交给设计类的学生更多只是一个大概的流程和体验,但是还能记住多少呢?所以,作为设计企业的压力和责任也挺大,为保证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磨练其基本的设计技能,对产品生产的流程也要提升。作为工业设计师,保证外观要好是基本,关键是结构功能在实践中去改进。多多到一线参与工作。这里就是“五品”的过程(指设计):1、出品,2、产品,3、商品,4、用品,5、废品,设计师需要要换位思考,不是就产品而产品,为创新而创新。我们设计针对人群是用户,不论是成熟的设计师还是刚毕业的设计师,有时间就要多走走。我看溯洄安排看展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但是更多需要靠个人。一个的成长快或慢,更多的全是内驱的作为。多走走,多看看,同时也要保证有所思。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传的特别快。多进一些国外网站看看,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作为设计师你需要用一个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除了国内的设计要了解,国外的设计也要清楚,从而得出属于你个人的观点和作品来说明你想传达的观点。坚持学习才会提高,向来好的设计都是来自生活观察,企业创造条件是外因,关键的还是内因,自己的修为,方能成就你的作为。

阿瞒:

非常感谢王秘书长的建议,就马超的观点里,我还是很赞同“设计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很多时候的设计并非创意不够好,只能说是恰恰没有找到适合的那个点来表现而已。话不多说了,那我们就请下一位分享者——赵子龙带来他的分享。

子龙:

    (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带来的主题是“设计九谈”,主题是关于品牌的,这里更多的借鉴香港新一代品牌顾问设计人李永铨的品牌观念作为主导。所谓,一个民族,没有反省就不会有未来。

首先,李永铨是香港新一代品牌顾问设计人,设计风格独特,以黑色幽默及视觉大胆见称,业务范围遍布香港、中国、日本及意大利,唯少数能打出国际市场之模范。 近年获奖超过580项,他坚持认为设计是为商业服务的,“我们不是艺术家,我们做事一定要很商业。为客人想出来的个案一定要符合客人的需要,而不是胡乱放箭,看哪支中箭靶。”他说,“做创意最重要就是定位清晰,如果定位清楚目标明确,很多创意就会自然创造出来。”如下给大家简单的展示他的几个作品:

一、关于海报设计——拿奖并不是我做设计的目的

有人问我(李永铨)“什么是好的设计”,对我来说最简单的一条标准,音乐、电影、图书,但凡令我感动的作品就是好的。有很多垃圾电影看完之后,什么感觉也没有,书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受到作品的触动,浪费时间。在国内很多人知道我是因为我的海报,因为我的作品有些反动,很先锋。黑色幽默的风格和我的性格也有关系。我觉得中国人生活压力太大了,负担太重,没有幽默感。我希望通过黑色幽默的海报设计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很多政府的海报,千篇一律,看了之后心跳都没有变。

二、关于转型——好的作品不代表能卖得好,那干吗还要好的设计?
    问题又来了。我做了这么多好的海报设计,我毕业前十年主要做海报设计、出版,真的很投入,在全球拿了580多个奖项,其实我对奖项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只是这对我的团队和客户比较重要。但我敢保证,社会上99%的人不知道我,没见过我的作品。我在日本工作十年,日本的老百姓都知道优衣库、无印良品是谁做的,他们都很尊敬设计师和设计工作,人家不是通过海报,而是通过市场和品牌的力量体现自身价值的,他们明白设计和品牌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我们没有通过设计的行为与社会建立联系,设计师没有发挥设计力量去影响到人们,那设计师的价值和地位就无从谈起。后来我真的想通了,设计师不通过市场的行为,就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关于客户——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品牌

现在很多很有钱的客户,买一个品牌就像买一个包包一样简单,然后找一个很有名的设计师来包装,但当设计师要改什么的时候,老板说还是老的好看,钱我给你,但是不要改,客户要的只是设计师的名气。如果一个很忠诚的女生,找到了一个每天花天酒地的男生,同床异梦,他们的婚姻肯定是失败的。不是女生不好,而是两个人不合适。所以我寻找客户,就像找伴侣一样,理念要相同,我才能造出更好的东西。我不在乎品牌的大小,有时反而会喜欢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他的整个业务增长会更明显。如果病人都不正视自己的问题,就好像病人去看医生,“不用你说,我知道我睡得不好,给我开两片安眠药就好……”,那我的身份就不是医生,而只是药店的销售员,我的价值、地位没法提升。很多人叫我品牌医生,我要研究企业文化和产品,要知道品牌的问题在哪里,如果我看了你的病,你不听我的,我不做,你不给我时间我也不做。只有理念相同,你肯信我,我就会全力帮你。

四、关于品牌的问题——你只懂产品,却落后于市场
   我们做满记甜品,从每年一千万到现在每年超过十个亿。很多人说我们公司创造了很多的奇迹,从没有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我不是神,我只是针对最现实的问题,品牌不只是商标的问题,不然直接把三鹿奶粉改成蒙牛的不就好啦!而大部分品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离市场愈来愈远。国内很多品牌不是产品有问题,是品牌的问题。李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其实市场不需要运动的东西,因为我们又不是姚明也不是刘翔,但我们知道那是一种street fashion,街头时尚,如果品牌只做“运动”的概念,那就完蛋了。

五、关于沟通——最赚钱的15分钟

    李嘉诚的二儿子李泽楷,收购120亿的互联网企业,用3亿做品牌。他要找了全香港的最厉害的设计师。他这个人有狂躁症,非常不好相处,经常突然摔掉看的书和东西,和他的CFO发火“垃圾!我半个小时做120亿的收购,现在你让我看这些垃圾,你浪费我多少钱!”后来他的CFO找到我,我的压力也很大。
当我带着作品去见他,他也不看我,只给我15分钟时间讲。
我说:“开始前,给我一分钟,我有一个问题。”
李泽楷:“什么?”
我:“你最近有没有看牙医?”
李泽楷:“有,上个礼拜洗过牙。”
我:“你的牙医收你多少钱?”
李泽楷:“5000块,他是最好的牙医!”
我:“5000块钱的小事情,为什么你要听他的,而不自己做呢?”
李泽楷:“不行,他是专业的嘛!”
我:“对,我是专业,而你不是专业的,5000块比我这个小得多了,你都听他的,所以接下来15分钟你要好好听我的。”
后来方案一次就通过了,当场把他KO,心理真的很爽!人生赚钱最快的15分钟!
六、关于创意撞车——冰山定律

    如果真的撞车,是因为我们只用潜意识想东西。比如我现在要做一个国际和平电影节的海报,国际-地球、和平-飞鸽,如果我问我家的菲佣,她会给出相同的答案,那设计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呢,不专业是因为思考得不够深,一开始就停下来,所以才会创意撞车。潜意识的东西范围很小的,就像冰山一样,因为明显很方便而在上面找点子,就很容易出问题。但如果设计师能透过潜意识的想法和这些表层的东西,去开拓下面浩瀚的、无限的领域,撞车的几率就很小了。
七、关于山寨——左抄右抄,就把一个行业推向破产

    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GDP从700亿到55万亿,已经是全球第二。可我们人均收入是多少,可能比民国时期更差。我们的发展越来越好,为什么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我们总说文明、文明,可是我们却一直在接受一套不文明的思想,那就是买山寨。在好莱坞,买一个剧本300万美金,整个行业的人就有了生活和目标,在中国可能只给你2万去改一个剧本,那整个行业的地位和发展全完蛋了。当你不停地重复一件事情,就形成惯性,当这种习惯无线延长,就变成了DNA。50年代,日本也有很多山寨,但日本人痛定思痛,用了30年,把这个标签摘掉,把日本打造成设计的大国。现在中国的品牌已经贴上了“山寨”的标签,而且似乎越贴越紧。也有很多企业在山寨我的作品,不停在内地看到我们的山寨,“什么记甜品”都有了,但我并不开心。因为一个三流公司,左抄右抄,真的就把一个行业推向破产。

八、关于团队——最好的设计的团队不会超过10个人
    生活好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不吃这个,不吃那个,获得特别有原则;但生活不好的时候人就很容易放弃原则。90年我开公司的时候,海报作品比较多,商业的东西少,不好的不做!思想不同的不做!免费投标的不做!有些人觉得我这么挑肯定因为家里很有钱,但我刚开始的时候连一个员工都雇不起,我只雇半个人。客户也不多,我还一直挑,可想而知我当时有多么惨,每个月只做两个小小的方案,仅仅能够保证我的生活费用。但是没关系,我是在积累,因为从我这里出去的即使一张名片,也是最棒的东西。这样过了三年半左右,才接到第一个比较大的项目。现在我的团队有十五六个人,已经非常够了。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过,全球每年发布最好的设计的团队不会超过10个人。我没那么贪心,不想让团队变成跨国公司,因为只有小团队才有可能做最好的作品。我现在一年平均就接6-8个项目,3个小团队,每个团队一年就做2个项目。最小的单也要三四个月,我要知道你公司的状况和问题,要通过调查公司和工厂,我曾经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在店里坐两天,看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他们为什么不买。有些客户说下个礼拜就要东西,那不可能。

九、现在只做一种客户——老客户

到现在,我的作品中设计的动作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推手和太极,懂得去平衡。这也是我个人的成长历程,做海报对我来说很有意思,而做品牌,则更多的是责任。希望过来看展的人明白,设计不是一件漂亮不漂亮的事情。我想用整个平台的故事,不单是卖好的设计,还有懂得市场和品牌。

    如上是李永铨先生的个人对品牌的观念,因为我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故而再次通过我自己将这些观点分享给在座大家。就简单说,什么是好的设计,或者好的品牌,我个人赞同的就是“能感动我的设计就是好设计”。所谓品牌,好的品牌就是一个使人满意的承诺。谢谢!

翼德:

子龙的分享很让我欣慰,至少有7点以上和我们溯洄现在做的是一样的,关于第九点——只做老品牌。就如我们去年减少服务订单的亏损一样,我们敢于去减少服务订单,那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寻找的客户是有原则和基础的,我们的合作客户必须保证的是“无欣赏,不合作”。只有真真的三观一致,我们的设计才会被尊重,我们的设计才会有价值。今年的广交会上我只接受了8张名片,不是说自己的门框是有多高,我们只是在寻找,不是一个“频道”的客户,那我们就实在不必浪费彼此时间,但是,我们也不是拒绝所有的服务订单,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力所能及的客户能有简单的设计意识,让更多的制造商能真正的尊重设计,知道产品设计真正的价值在哪里,通过互相的沟通和协调,让设计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子龙的分享对我到是也有反省和深思,很多的道理通过我们的小伙伴重新传达出来,带给我又是另外一种收获。这里值得指正的1、子龙的分享我们需要更多的你个人总结,这样的分享方式也是可以,但是要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来进行分享,只有真正吸收和消化所传达出来的才是自己的财富。2、是马超的演讲,整个分享下来,我记住更多的是三个字“就是说”,分享的内容准备不充分,下次在分享的时候要记住咯~有问题我们就要及时指出,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氛围。当然,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王秘书长的热情和对年轻人的包容。刚刚马超和子龙的分享,王秘书长都是褒扬的态度来鼓励大家,坚持分享,分享真正有价值的,是自己所思所想的观点是我们分享的真正目的,而不是走过场。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之外确实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思考,同时也包括我自己也一样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典韦:

关于马超的分享,我个人很多点是不赞同的,首先,关于做不出的设计,向郭嘉讲的那样,设计是有方法的,只是每个阶段的消化不同罢了,当然了,你现阶段反应出来分享也是常态,只有更深入的做设计,才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关于“美没有定义”,这个就不苟同。真正美的东西得票还是最多的,我们是工业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艺术家的作品可以不被大多数理解,更注重个人的意志表现。但是作为工业设计师,我们所有设计的产品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大批量生产,既然如此,基于这个条件,美的定义就要符合大多数人的眼光了,而非特立独行的展示。我个人认为,美的东西前提要满足两个条件1、好用的。(这是基本的条件,因为我们的设计产品不是艺术品作为展览,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使用,能使用不行,而且还要好用,才能算是符合)。2、为使用者做的设计。(这里就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调查去说明问题)。那么关于子龙谈到的“落后于市场”与市场完全脱离开来做的设计,这样的公司必然就会死掉。这能说明一个公司的发展战略很重要。

王秘书长:

大家讨论的都很真诚,无论是优缺点都能直接说出来,关于子龙分享的品牌呢,我也说两句自己的感受:

1、关于品牌:很多的所谓品牌都是有品无牌或有牌无品。品牌就是要会故事,讲故事不是忽悠也不是危言耸听,讲故事的真实性、前瞻性、这些都要求你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和提炼。一个设计师将自己设计的产品变成一个商品的过程就是一个故事。该遵守和存在的原则要保证好,那你可畅所欲言,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故事感染力让更多的人能感同身受,那么你所创立的品牌就是一个成功的品牌。

2、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次两会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的体制在改革。每一条政策的提出都是有正对性的进行扶持。党的领导根据现在的国情提出不同的政策,都为我国的强大而努力。作为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就是基本要求了。尤其我国的工业设计刚起步没多久,关于抄袭和山寨暂时性的是不可避免,但是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需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我做起,保证设计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3、用心、用情、用力:用心一直是我们常谈的一个主题,尤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下,不论国内外的现象。用心。踏实的做事才能走的更远。用情,强调的就是一份感动。用力就包括学习力、创造力、表达力。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提升。

4、激情+智商+情商+不抱怨:激情是成功的一半,智商这就很显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见性,情商更多体现在与人的交流上,如何去表达?如何让别人能赞同你的观点?同时作为设计师,换位思考就更多的体现在与一线生产人员的交流、与消费者的交流等。不抱怨,这就要求你有危机感,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方向的,有目标的去实现。谢谢~~

    最后,听了你们的分享会,我觉得是很实用,不做作,将分享的内容和实际的工作紧密结合,这样既能将问题展示出来,立马解决,也能在一个学习交流的氛围下有效的提高设计师的能力。当然,分享会在不断的进行中,有些不足小细节也要注意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充足了,中期的讨论也可以更活跃,后期的传播也可以及时更进。

阿瞒 

感谢王秘书长的分享交流,大家是否还有其他讨论。没有其他讨论那就最后的环节投票:

票数统计(平均分):

马超:7.175票                      赵子龙:8.192票 
阿瞒 

    投票结束,最后,感谢特邀嘉宾王日华秘书长不辞辛苦到访溯洄,让我们再次感谢王日华秘书长的到来。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


小编小结:

小编个人小结,仅代表个人观点和收获哦~~无论是马超还是赵子龙的分享传达的两个观点:1、设计师如何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马超)。2、作为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子龙)。大家讨论的就是:如何让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完美的体现在产品设计中,让更多人受益?欢迎有兴趣的同志们加入我们的分享和讨论哦,同时欢迎大家推荐特邀嘉宾的到场关注我们微信号:sohuidea~~不断为您带来精彩~~



沪ICP备11017546 Powered by SOHUIDEA.COM